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研究

  • 新时代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源流考察、基本经验和长效机制构建

    郭联凯;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经历展开推进、探索提升和发展完善3个阶段。新时代赋予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内涵,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加强党的领导、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以文化人、凝聚力量和形成文明风尚。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须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强化主体协同机制,建强信仰塑造机制,细化道德养成机制,创新文化育人机制,完善宣传引导机制,深化共建共创机制,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动能。

    2025年06期 v.2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乡村振兴研究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陈昕;战文静;

    选取2007—2022年中国282个城市,利用跨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数字鸿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基于此,应进一步夯实城乡融合数字基础、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空间溢出效应,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5年06期 v.28 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食物观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马丽;布凯银;

    大食物观是为适应人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而形成的全新理念。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是新形势下实现粮食和食物安全的坚实基础,对践行大食物观具有重要作用。将大食物观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从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中进行解构,发现二者存在深刻联系,并且在践行大食物观的同时能够实现对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推动,最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食物观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面临着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严重、耕地质量提升缓慢、耕地污染亟待管控和生产区域布局失衡等问题。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应始终坚持将大食物观作为科学指南,严格坚守耕地面积红线以夯实农作物生长根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确保农作物产量持续提升,加大耕地污染源管控以确保农作物绿色生产,以及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以实现农作物节约减损。

    2025年06期 v.28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管理研究

  •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

    倪鼎文;康辉;赵世界;钱纳;

    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SBM-GML模型测算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作用路径,得出以下结论: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贸易程度异质性和地理区域异质性,农业新质生产力仅对高贸易区和东部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流转程度和农户人均收入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农户创业活跃度和农村金融发展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受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制约。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业支持机制和突破技术发展瓶颈等,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效率。

    2025年06期 v.28 3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

    王刚贞;鲁小花;

    基于2013—2023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阐述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水平在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中介效应;人口老龄化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在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效应中起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地理区域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异质性,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和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地区更强。基于此,应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引领、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提升为双驱动力、加大适老化技术研发并完善养老保障、实施差异化外资引导并分区施策等,借助科技创新之力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025年06期 v.28 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公共管理研究

  • 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彭枧贵;

    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以G省L市马拉松超级联赛为案例,采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综合量化各类风险因素,构建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并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追踪验证所构建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研究发现:该评价体系全面衡量了包括7个二级风险维度在内的24项风险指标,综合权重排名前十的三级指标依次为安保人员配备不足、体育赛事经费超出预算、运动员缺赛、宏观经济风险、体育赛事营销转播权风险、体育赛事产品亏损、体育赛事广告商违约、运动员受伤、裁判员缺乏公正性和体育赛事营销标志使用权风险;该评价体系在G省L市马拉松超级联赛的实践应用中,使风险事件发生率较同级别赛事降低70.6%,应急响应时效缩短44%,表明其在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能够对体育赛事风险作出科学判断与应对。据此,应针对A级、B级风险实施重点预防与动态监控,C级风险开展常态化排查,形成重点防控—标准管控—常态排查的全链条治理标准化框架。

    2025年06期 v.28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法学研究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的功能定位与基本构成

    韩宁;

    伴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实施,重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具有迫切性。法律规范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限市场主体地位的塑造提供制度供给,也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范运行奠定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功能的营利导向说、集体财产管理说、功能多元说等争论,实质上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或集体财产管理运营、突出经济职能或重视社会职能的争论。应秉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突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职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的基本构成应在参照公司制内部治理的基础上,借鉴合作制内部治理的合理因素,实现整体主义建构和个人主义建构的融合交织,形成具有特色的内部治理基本构成。

    2025年06期 v.28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民事公益诉讼执行名义不明的救济

    宋汉林;

    立法和司法解释对执行名义识别标准的规定较为宽泛,对执行名义不明的补救方式无统一规范,对执行名义不明确情形下执行当事人寻求救济的机制存在争议,导致执行问题凸显。从民事公益诉讼执行名义确定的地方实践看,主要存在当事人协商模式、函询审判机构意见模式、执行和解模式、执行机构释明模式和驳回执行申请模式等,但这些模式在理论上存在可商榷之处,在实践中存在部分争议。从对执行名义确定争议的救济途径看,除当事人协商和执行和解外,执行当事人对其他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有异议的救济,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解释无明确规定。鉴于此,应通过立法系统建构民事公益诉讼执行名义确定机制和民事公益诉讼执行名义确定的救济机制。

    2025年06期 v.28 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历史文化研究

  • 中央苏区群众革命意识塑造及其历史经验——基于文化动员的视角

    姬明华;黄圣威;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封建文化残余的束缚和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的制约,亟须加强群众革命意识的塑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构建标识符号、开展宣传教育、丰富文化生活、组织纪念活动等文化动员方式塑造和提升中央苏区群众的革命意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央苏区群众革命意识的塑造,为动员广大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历史表明,党的领导是群众革命意识塑造的根本保证,文化动员是群众革命意识塑造的主要途径,阵地建设是群众革命意识塑造的关键举措。

    2025年06期 v.28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校庆专刊征稿

    <正>《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福建农林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坚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主要发表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兼顾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主要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研究》《乡村振兴研究》《经济管理研究》《公共管理研究》《旅游管理研究》《法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等栏目。为了迎接学校90周年校庆,根据工作安排,本刊拟在2026年第5期开设校庆专刊,欢迎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赐稿。

    2025年06期 v.2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8卷总目次

    <正>~~

    2025年06期 v.28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