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庚;魏倩;姜木枝;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截面数据为案例样本,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组态效应,以及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组态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6个前因条件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单一条件不是实现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识别出3条高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路径,2条非高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路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路径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依赖组织—环境协同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侧重技术—组织协同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从时间演变趋势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发展高度依赖技术创新与组织模式、环境要素的协同联动,且技术要素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据此,各地区应进一步巩固核心优势并补足短板、因地制宜优化空间布局、动态调整时序政策重心和破解低水平地区多重制约,以实现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
2025年05期 v.28 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