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研究

  •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党建的耦合机理、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罗理章;许赢盈;

    在数字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成为重塑基层党建运行逻辑与治理效能的核心力量。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党建的耦合机理体现在理论耦合、组织耦合和功能耦合。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党建在实践中面临技术耦合的脱嵌化、组织耦合的割裂化和制度耦合的滞后性三重困境。突破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党建的实践困境,必须从技术适配、组织能力培育、制度保障3个维度精准施策,构建精准适配的技术赋能体系,培育双向赋能的组织适应能力,完善动态调适的制度保障机制,实现数字技术与基层党建的良性互动。

    2025年05期 v.2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乡村振兴研究

  • 数字乡村建设重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

    陈洋庚;魏倩;姜木枝;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截面数据为案例样本,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组态效应,以及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组态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6个前因条件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单一条件不是实现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识别出3条高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路径,2条非高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路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路径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依赖组织—环境协同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侧重技术—组织协同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从时间演变趋势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发展高度依赖技术创新与组织模式、环境要素的协同联动,且技术要素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据此,各地区应进一步巩固核心优势并补足短板、因地制宜优化空间布局、动态调整时序政策重心和破解低水平地区多重制约,以实现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

    2025年05期 v.28 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经济管理研究

  • 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李宝礼;戚修龙;

    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生产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技术进步增强粮食生产韧性;农业保险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粮食生产韧性方面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不同功能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据此,应优化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构建“金融+土地+技术”协同机制、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及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有效提高粮食生产韧性。

    2025年05期 v.28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福建探索与经验启示

    王心怡;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福建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坚持营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抓手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坚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福建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推动福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05期 v.28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公共管理研究

  • 农地确权、社会公平与政府信任——基于CSS 202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惠建利;景毅;

    基于CSS 2021年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社会公平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以及各中介变量在农地确权、社会公平与政府信任之间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农地确权对政府信任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农地确权显著正向影响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对差序政府信任则影响不显著;社会公平显著正向影响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显著负向影响差序政府信任;中央政府信任在农地确权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地方政府信任在社会公平对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农地确权对央地政府信任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加强社会公平建设和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以构建产权保障、社会公平、治理效能三位一体的政府信任提升机制,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政府信任基础。

    2025年05期 v.28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协同治理下农业碳信息披露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与仿真分析

    喻言;孙祎萌;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政府、农业上市公司与媒体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碳信息披露系统的动态均衡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不同主体策略互动对协同机制有效性的影响,以及长期演化过程中多重均衡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政府积极监管、农业上市公司合规披露、媒体验证披露的策略组合具有稳定演化特征;碳信息披露协同机制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三方主体的策略互动;长期演化存在多重均衡可能性,但仅当三方均采取积极策略并实现帕累托最优时,才能显著提升碳信息披露质量并优化社会监督成本结构。据此提出,应强化政府监管效能、推动企业主动履责和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以推动碳信息披露的规范化、透明化和常态化,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和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

    2025年05期 v.28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法学研究

  • “人在回路”模式对算法行政的困境纾解

    陈伯礼;李阳泓;

    算法技术给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诸多法治困境。技术层面,包括法律语言与机器语言的转译困境、算法决策的价值判断局限、算法黑箱与算法歧视的双重风险等;法律层面,包括算法权力的适用边界模糊、行政正当程序的缺位与解构等。“人在回路”作为算法领域强调人类价值和人类参与的治理模式,与行政行为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致性和运行逻辑的可行性,因此具有与行政行为结合并对困境进行纾解的可能。具体而言,“人在回路”在实体层面上对算法行政适用法律保留,在程序上通过事前算法影响评估与人类引导、事中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选择权和拒绝权、事后完善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方式,对算法行政困境进行纾解。

    2025年05期 v.28 7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历史文化研究

  • 从大禹治水精神到当代治水伟业的历史考察

    刘书林;朱思远;

    大禹治水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形成大禹治水精神。从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到清末林则徐在新疆治水屯田,大禹治水精神在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历史中薪火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进行全面、系统的大规模治理,修建红旗渠,解除了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水患威胁,使中国人民免于遭受旧社会的洪涝灾害,创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水的丰功伟绩,成功地传承了大禹为民治水的精神。

    2025年05期 v.28 8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革命根据地水利管理研究

    杨亮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水利管理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共同管理水利,逐步完善水利贷款制度。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首创精神,坚持水利建设为人民服务,通过大生产运动、生产竞赛和树立劳动模范等措施,推动革命根据地水利建设。革命根据地水利管理不仅促进农业丰收、保障物资供应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巩固了革命政权,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与公信力,为革命根据地的繁荣与稳定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根据地水利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管理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5年05期 v.28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