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彭陈;杜世雄;

    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蕴含丰厚深刻的哲学意蕴。其中,认识论意蕴阐释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性,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具有扎实稳固的学理支撑;价值论意蕴深化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意义追寻,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彰显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方法论意蕴构建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使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具有鲜明强烈的现实关怀,成为切实可行的应然之举。三重哲学意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

    2023年01期 v.2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领导干部提高“政治三力”:内涵机理、现实分析及未来进路

    朱逸涵;罗贤宇;虞晋权;

    梳理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治三力”的时代内涵及内在逻辑,分析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治三力”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理论创新,夯实认知基础;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情感与价值追求;坚持自我革命,凸显行为实效,以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三力”。

    2023年01期 v.26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进路及精神内核

    张燕妹;

    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主动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思想认识的主动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目标追求的主动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革命制胜的主动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行动价值的主动性。这四者在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上有着导向和聚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新征程中,应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及时代发展的变化,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和精神主动性。

    2023年01期 v.2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研究

  • 普惠保险、农民创业与共同富裕——基于地区收入差距视角

    郑军;薛然;

    构建了创业选择模型和效用最大化模型分析框架,诠释了普惠保险对农民创业和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运用熵权TOPSIS法构建普惠保险指数,并采用混合回归与GMM法,实证分析了普惠保险对农民创业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普惠保险是促进农民创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普惠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民创业,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农民创业是普惠保险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可以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激发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创业活力,同时其资金融通功能可以为农民提供抵押担保,消除影响创业决策的实际顾虑,促使其加大对创业的投入,从而提升创业产出,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普惠保险通过农民创业的中介效应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仅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显著,在中部地区无法发挥作用。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普惠保险对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023年01期 v.26 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乡村社区环境感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郑建成 ;董颖慧 ;林晓冰 ;范水生 ;

    探究环境感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及对学界研究社区环境与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关系提供研究依据。采用乡村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及量表统计的方法,对福州市晋安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鼎市及永泰县的乡村居民进行实证调查,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2个维度的感知情况入手,对乡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感知中的“生物多样性及景观”“水质”等因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工环境感知中的“村庄风貌”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环境感知的回归系数全部为正,人工环境感知回归系数有正有负。可以看出:自然环境感知和人工环境感知都会影响乡村居民的幸福感水平,且自然环境感知对乡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生态保护和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依旧应当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3年01期 v.26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经济管理

  • 零增长行动背景下中国农药施用量的影响因素——基于LMDI分解和面板回归分析

    旷爱萍;谢凯承;

    基于2000—2020年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核密度函数动态演进模型、LMDI方法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农药施用量的变化特征,农药施用强度、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等驱动因素对农药施用量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种植结构等因素在2000—2020年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期间对农药施用量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效果显著,农药施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但呈现出下降趋势;农药施用强度对农药施用量具有促进作用,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药施用量则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对农药施用量具有促进作用,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种植结构对农药施用量则具有抑制作用。据此提出,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等,以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3年01期 v.26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互联网金融参与行为对农户消费水平的影响——基于支付环境和流动性约束的视角

    周靖凯;管福泉;朱臻;

    基于CHFS 2017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参与行为对农户消费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支付环境和流动性约束在互联网金融参与行为对农户消费水平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总资产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参与行为对农户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互联网理财和网络借贷对农户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互联网金融的不同参与形为对农户消费水平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其中,互联网支付通过优化支付环境来提高农户消费水平,互联网理财和网络借贷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来提高农户消费水平;互联网金融参与行为对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家庭总资产较低的农户的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参与率、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和缓解农村家庭流动性约束,以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023年01期 v.26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公共管理

  • 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户教育投入的影响——基于女性家庭地位的调节作用

    张笑寒;邹坤;

    基于CFPS 2018数据,采用OLS线性回归模型从教育支出、教育参与和教育预期等3个方面检验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户教育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女性家庭地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收入不确定性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教育参与和教育预期,对农户教育支出则影响不显著;女性家庭地位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教育参与和教育预期;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有效抑制了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户教育参与和教育预期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多渠道确保农户稳定增收、提高农村女性家庭地位、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等对策,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2023年01期 v.26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粮食增产与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原野;李太平;

    基于1998—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证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非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用机械使用强度在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以突出区域特色,优化要素结构以推进绿色生产,推动农机换代以转换新旧动能等对策,以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023年01期 v.26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法律研究

  • 宅基地农户资格权的权能配置与制度供给

    王艳西;

    宅基地农户资格权是为保障农户居住需求而创设的一种特殊的人役权,其权利内核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无偿分配一定面积和质量的宅基地以满足住宅修建需要,或享受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的多种形式的“户有所居”。从宅基地利用实践出发,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应包含宅基地分配请求权、居住保障权、监督管理权、维持权、救济权等权能。对于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应确立其法律地位,并构建相应的实现机制,具体包括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为特点的取得机制、以“户有所居”为目标的多样化实现机制,以及针对返乡农户的农户资格权恢复机制。

    2023年01期 v.26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论预重整制度在平台企业中的构建

    陈俊熹;

    现行破产重整制度因平台企业主体和债权人主体认识存在误区且缺乏互信、重整程序模式较为呆板而难以达到挽救企业的目的。将预重整制度引入平台企业领域,并结合平台企业的特殊性,从赋予多方主体程序启动权、界定预重整制度与邻近概念的关系、尊重私人意愿的同时尊重审判执行活动、确立禁反言原则并完善救济程序等方面对预重整制度进行改造,从而构建适用于平台企业的预重整制度,凸显其连接破产重整程序的桥梁纽带功能。

    2023年01期 v.26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