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研究

  •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人民幸福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转向研究

    丁俊萍;陈婉婉;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如何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推求和比较,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的思想武器。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人民幸福思想在4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向:在实现人民幸福的主体力量上,从依靠少数圣贤到依靠劳动阶级的转向;在实现人民幸福的方式选择上,从社会改良到暴力革命的转向;在实现人民幸福的政权形式上,从民主共和政体到无产阶级专政的转向;在实现人民幸福的领导力量上,从资产阶级政党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转向。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人民幸福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不仅对当时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也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03期 v.2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新时代青年天下情怀的理论溯源、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

    吴蕴君;

    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天下情怀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胸怀天下的情感密码,是培育新时代青年崇高品质的精神养分。天下情怀蕴含着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担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求。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天下情怀有助于青年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平衡以及国际视野与民族认同的耦合。高校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天下情怀,必须在深化思想内核、构建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新时代青年更好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

    2025年03期 v.28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圈层化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引导研究

    刘峻;唐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相继涌现,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呈现明显的圈层化特点。基于相关文献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圈层化的主要特点及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互动高度依赖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使用呈现平台趋势,以兴趣圈层为核心的社交互动增强,算法推荐使社交圈层趋向同质化,社交互动的碎片化导致社交圈层的浅层化。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圈层化限制了大学生跨圈层社交,降低社交多样性;使大学生过度依赖线上社交,削弱线下社交能力;兴趣圈层化影响大学生现实社交群体选择,增强同质化现象;社交圈层封闭导致大学生社交孤立感,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现实社交活动减少,影响大学生未来社会适应能力。据此提出,应强化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加强跨圈层社交能力培养,提升网络社交自我控制能力,推动网络思政与社交行为引导相结合。

    2025年03期 v.28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乡村振兴研究

  • 城乡生态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罗贤宇;黄宇豪;黄登良;

    构建城乡生态共同体是统筹城乡关系和谐发展、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重要举措。城乡生态共同体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基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传承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城乡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是推进新时代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构建城乡生态共同体面临着主体错位、资源分配不均、成效二元分化明显等现实困境。因此,要联动城乡生态共同体多元主体、统筹城乡生态共同体资源配置以及完善城乡生态共同体科技创新体系,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生态共同体。

    2025年03期 v.28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经济管理研究

  • 数字金融对中国家庭金融韧性的影响——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

    周弘;彭亚宇;

    基于CHFS 2015年、2017年和2019年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中国家庭金融韧性的影响效果、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家庭金融韧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通过机器学习模型SHAP值算法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比数字金融使用情况的影响更大;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家庭金融素养、增加家庭社会资本显著增强家庭金融韧性;数字金融对家庭金融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家庭资产水平差异和家庭户籍差异。据此,提出强化家庭金融韧性动态监测、优化数字金融资源配置和加强金融教育等对策,以助推家庭金融韧性增强。

    2025年03期 v.28 4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生态认知对居民社会环境参与行为的影响

    李佳锶;田艳平;

    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计量模型考察生态认知对居民社会环境参与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态认知水平提升可以显著促进居民社会环境参与行为,研究结论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缩尾处理的稳健性检验;生态认知水平提升通过增强社会信任感和提高公众支付意愿2条路径促进居民落实社会环境参与行为,且二者存在正向链式中介效应;生态认知对居民社会环境参与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异质性、年龄异质性和受教育水平异质性。鉴于此,应提高生态信息普及,全面提升居民认知水平;强化居民环境价值感知,提高公众支付意愿;完善居民社会环境参与机制,增强公众社会信任感;拓展居民社交网络,提高公众的环境感知力,从而促进居民社会环境参与行为。

    2025年03期 v.28 58-6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公共管理研究

  •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与运行机制——基于场域理论的分析

    沈菊生;冯玲霞;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目标的关键路径。本研究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以“场域重构—资本交换—惯习演变”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合肥市锦绣社区老兵连的典型案例研究,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发现:退役军人组织通过打破传统行政主导的场域边界,重构基层政府、居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与居民间的多元协同关系;利用军事荣誉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与各主体形成资源互补的交换机制;通过制度赋权与情感联结的双轨驱动,重塑主体的治理惯习,培育出“责任共担—价值共生”的共同体意识。研究揭示了社会组织在调和行政逻辑与生活逻辑中的枢纽作用,其双向赋权模式既依赖政府象征性授权获取合法性,又通过非行政性权威增强居民认同,形成我国基层治理特有的功能性共生关系。

    2025年03期 v.28 7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行政机关处理个人信息行为适用告知同意规则的证成与路径

    周采擎;

    告知同意规则属于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合法性基石,但其在行政机关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常处于缺位状态,由此引发处理权限模糊、内容失范及程序瑕疵等问题。事实上,作为合法性基础的告知同意规则在行政场景中具备适用空间,其不仅能够为行政机关处理个人信息行为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路径,还可促进社会创新。据此,应构建完全告知同意、部分告知同意以及豁免告知同意规则;根据不同的行政场景差异化适用告知同意规则;基于不同的个人信息类型,选择适用特别告知同意或概括告知同意的不同模式,共同化解行政机关处理个人信息行为中告知同意规则的适用难题。

    2025年03期 v.28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激励机制的完善——基于信息补强工具理论的视角

    刘辉;吴俊雄;

    证券纠纷中原被告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突出,传统民诉结构激励机制失灵。作为信息补强工具,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对解决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作用。信息补强工具的实际效用受激励机制的影响,有必要基于正诉激励和滥诉预防的原则,将投资者保护机构及其代理人作为激励对象,合理选择激励因素,完善选案标准、建立声誉约束机制、设立专项诉讼基金,从而确保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有效启动。

    2025年03期 v.28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过失犯中信息收集义务的理论构造与规范定位

    苏明月;李柏华;

    信息收集义务的核心功能在于维持行为人的危险识别能力,归属于结果预见义务的范围。无论是将信息收集义务置于不法阶层,还是单独列为结果预见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之外的第三种义务类型,均面临难以回避的理论缺陷。传统责任模式将信息收集义务整合至预见可能性判断体系,在责任阶层展开论证更具理论优势。过失责任的本质并非缺失对具体构成要件结果的心理预见,而是行为人未达刑法规范期待的类型化谨慎标准。信息收集义务通过具体外在行为将刑法规范期待的谨慎程度具体化、类型化,为预见可能性提供客观判断基准,从而避免心理责任论对主观心态的臆断。信息收集义务并不局限于危险现实化的特定时刻,而是贯穿于危险行为的整个过程。

    2025年03期 v.28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